接上篇
S期刊:经历了第一个期刊的拒绝,我决定给文章找一个影响系数不那么高的SCI,看网友说MDPI旗下的期刊,开源期刊,给钱就发,一篇文章1-2万不等。找到了一个相关期刊,月刊,中科院分区4区,一审平均审稿周期14天,从投稿到发表平均一个月,实在是太诱人了。查看了一下,去年这个期刊一共发表了2000多篇文章。于是自信心爆棚地投了出去,结果,隔天就收到了邮件,拒稿,根本就没有提交审稿人,直接拒稿。拒稿原因写的是“Submissions sent for peer-review are selected on the basis of discipline, novelty and general significance, in addition to the usual criteria for publication in scholarly journals”,也不知道什么意思,创新不够?理论不行?这次秒拒的经历让我一度怀疑文章水平真的不行。不是说MDPI给钱就可以发吗?我好不容易纠结了这么久,万一不给报销,我要自己拿这么多钱的,结果还是秒拒。后来我在百度里看到好多人被MDPI秒拒的经历,他们后来改投了其他传统期刊,被接收了。这个时候的心态已经差不多快要崩塌了,结题遥遥无期,文章一点眉目没有,一次比一次拒绝的快拒绝的理由也越来越简单,文章创新不够。这时候我做出了两个决定,再整理一篇文章出来,因为成果比较多,整理文章虽然花时间,但是这篇文章可能有硬伤,会影响发表,再整理一篇的话准备两篇都改投EI,然后以量取胜。于是这篇文章就搁浅了大半个月,直到第二篇文章快准备好的时候,才把这篇文章投出去。原本计划改投EI的,鬼使神差的又投了一篇SCI,可能还是不甘心吧,想着第二篇文章马上写完了,这篇还是投SCI吧,如果不中,下篇再投EI。
W期刊:投的第3个期刊也是最后一个,投稿1个月后收到编辑邮件:修改后接收。审稿人意见比较温和,一共7个,认真准备回答了5页纸,花了一个多星期时间。提交后三天接收,现在正在走出版程序。
现在想来,这次文章能够被最终接收,除了选择了合适的期刊外,还有一些技术原因。被接收的终稿跟我6个月前准备的初稿有很重要的改动,从文章小的语法错误,结论写的不够详细,参考文献太老,到实验和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,讨论部分等,都经历了修改。